海報二.jpg

從電影開拍到殺青最後上映,我的印象就是!哇

好特別的電影名字,「半場無戰事」?

半場是什麼意思?無戰事??什麼無戰事?

當時也沒有一直特別關注,只不久之後又才又察覺

Billy Lynn’s Long Halftime Walk

又變成了「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」。

海報一.jpg

不知道是不是要和原作齊名的關係啦!

但根據資料:

2012年台灣就有出版社買了版權推出繁體中文版,有興趣可以在網路書店敲敲鍵盤就有了。

電影則在2015年開拍,而台灣導演李安,則是第二個,令人容易回想的記憶點。

多年前那部從名詞變成形容詞的斷背山後,開始懂得欣賞電影的我,更喜歡這樣的電影多一些。

海報三.jpg

開場二十分鐘左右,我已經被穿插的拍攝手法吸引的目不轉睛,打從心裡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切,角色、場景、手法與這故事。

不過現在回想,當時看到到第一幕竟是camera翻攝的我,一時還轉不太過來,那時候就在想說:

「如果我是李安導演本人我會允許這樣的畫面呈現給觀眾嗎?」

後來才又想,那個時候,距今十三年前的2004年,是不是就要的符合當時的時空背景?

舊式的手機、像素差的攝影機、也許食物和酒還有當年的各種歷史事件,都需要相當時間與謹慎的考證與收集研究。

海報四.jpg

關於電影的內容,我覺得很難再多說什麼,看完之後感觸很多,我想原作也一定很精彩!

所以後來有了這麼棒的劇本,最終拍成了電影。

我沒有看過原作,不知道裡面這群B班的原始設定是如何?

但我覺得在這個人人神經都敏感的2017年,好啦!開拍當時是2015。

電影裡面要避免挑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很不容易,尤其在這類型的電影裡面更難,除了主角與故事的立場,

還要考量電影世界之外的現實因素,也許是票房,話題性與行銷等等。

主要也是伊拉克等那些陷入戰爭的國家,現在不會看到電影,所以無從瞭解,假使知道好萊屋電影這樣拍時如何反應?

海報五.jpg

至於為什麼還特別提到了B班,這支主角存在的隊伍?去戲院看了電影,稍微端詳應該很容易察覺。

對白的安排同樣非常的微妙,強烈懷疑李安導演會讀心,對我的想法摸得很透徹,我心中當下想表達的。

用演員們來說,又只說了一點,而沒說完的那些東西,身為觀眾,我卻覺得已經滿足。

宣傳照二.JPG

彷彿是一種李安的細膩,和當時的斷背山一樣。之前滑手機看到評論,有人批評李安導演不懂(不會拍)戰爭電影。

當時還沒看過,所以一直納悶有那麼糟嗎?

看完之後,我只想告訴那位網友,這他媽的不是戰爭電影啊。

希望他只是反串。

宣傳照三.jpg

導演跟劇本真的很棒,主角背景輕描淡寫,看到最後,卻仍能讓人不禁鼻子一酸,眼匡濕濕。

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形容這部電影,我想說他很簡單,是因為電影讓觀眾一下子就能入戲,

卻又覺得不簡單,是因為一個中場的show,卻可以表達這麼多的情緒與觀點

宣傳照一.jpg

據所後來所知,李安導演使用更新的拍攝技術,全球只有五家戲院可以播放也是電影的賣點之一。

如果未來還有機會再看,我一定也不會錯過再看一次。

 

幾則比較有意思的報導

https://goo.gl/Qun17q - BeautiMode

https://goo.gl/g1s9yx - 蘋果日報

https://goo.gl/uNxJDS - vogue

arrow
arrow

    An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